青霉素會引起致命性過敏休克反應,紅霉素會損害肝功能,抗生素濫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強等問題的出現,使人類擔憂在未來面臨感染性疾病無藥可用的境地。對此,藥學專家指出,只要謹慎使用抗生素,是可以確保用藥安全的。
在最近的一次相關專題的會議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藥品不良反應檢測中心主任唐堯曾對媒體介紹,藥品能治病但也可能導致有害的反應,醫學上把這類有害的反應稱為“藥品不良反應”。我國對其定義為: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其中不包括無意或故意超劑量用藥引起的反應,以及用藥不當引起的反應。
通常,人們把藥品不良反應與藥品質量問題、甚至醫療差錯、醫療事故等同起來。某些病人服用藥品后感覺到不適,認為是藥品的質量出了問題,甚至抱怨醫生亂開藥、開錯藥。
其實,藥品不良反應是建立在藥品質量合格、診斷正確、治療方案合理的基礎上的,是由于藥品自身問題造成的有害反應,所以藥品不良反應不能作為醫療事故、醫療訴訟和處理藥品質量事故的依據。
藥品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藥品的使用與疾病的診斷、適用癥狀和人群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目前,國家將藥品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OTC)兩類,處方藥必須憑醫師處方銷售、購買和使用,非處方藥則可以自行購買和使用。所以,購買和使用非處方藥時,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并按說明使用或在醫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藥品不良反應往往是難以預測的,而且新藥上市所進行的動物實驗具有局限性,許多藥品不良反應在動物實驗階段難以發現,多數情況下排除了老人、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而一些罕見的藥物不良反應、遲發性反應難以發現,且更易發生于特殊人群中。因此,對新上市藥品的不良反應尤其應提高警惕。
據不完全統計,不合理使用第三代頭孢類抗生素一年浪費我國衛生資源近7億元。有報道稱,四川省在今年上半年已接到藥品不良反應報告2500多例,為去年同期的3倍。針對藥品不良反應增多的情況,目前,四川省已經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點近千個,今年也將建立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當出現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或突發、群發、影響較大并造成嚴重后果的,有關部門將迅速進行調查確認、控制處理。
從2004年7月1日起,國家規定未列入非處方藥品目錄的各種抗生素必須憑執業醫師的處方才能銷售。但此規定并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如人們生活中90%的感冒其實并不需要服用抗生素,但民眾對此并不知情,一遇到感冒、發燒就到藥店自由購買并服用阿莫西林、頭孢等抗生素,而且大多是憑經驗用藥,服用劑量也是隨心所欲,這種做法,不僅造成藥品浪費,而且對健康造成隱患。